3)第四十八章 东瀛电影周(感谢潇湘夜雨声烦)_电影人传奇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中国却行不通,因为在1993年前中国电影是统购统销,由中影公司统一收购。最开始是中影公司以70万的价格买断,后来涨到90万,最后变成按拷贝结算。

  拿秀影厂92年的电影《*****》来说,票房高达1.3亿,刷新了中国电影的票房记录;但秀影厂却只分到了500多万,去掉成本最终赚了400万。

  一部成本130万的电影,票房1.3亿,但制片方只赚了400万,这是何等的不公平。假设《*****》成本是600万,那么秀影厂不但赚不到,还会亏几十万。一部电影票房1亿多,成本600万就会亏损,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现实。

  正因为分账方式极度不合理,再加上电影成本逐年上升,导致电影回本越来越困难,到了80年代后期国内几家电影厂都陷入了困境。拿1990年来说,中国电影观影人次162亿,票房22.2亿元,如果按照正常的方式分账,电影厂日子会过得很舒服,但由于分账方式极度不合理,电影厂全部亏损,北影厂甚至连供暖费都交不上。

  很多人提到国企总说国企是垃圾,国企只会吸血,许望秋不知道其他国企的情况,对此不好评价,但电影厂肯定不是,电影厂是被吸血的对象。

  许望秋想拍战争片,想拍大片,但这些电影成本高,回本非常困难,电影厂不敢投,也不可能投。在这种情况下,许望秋的唯一出路是搞合拍片,打通海外环节,把电影卖到海外,从而确保电影回本。

  在许望秋看来,德间康快无疑是很好的合作者。德间康快是日共成员,是东瀛大阪《读卖新闻》社记者。战后因为“清共运动”,被报社开除。1954年德间康快创办德间书店,在他的努力经营下,德间书店发展迅速,很快成为东瀛最大的出版社之一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德间康快积极奔走于中日之间,受到总/理亲切接见,为两国邦交正常化做出不懈努力。他跟中国电影人关系良好,是80年代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的三位国际友人之一,还投资拍摄过《一盘没有下完的棋》,《敦煌》,以及《菊豆》等著名影片。

  和德间康快合作还有个好处,作为对华友好人士,德间康快和中央领导关系很好;他投资的电影国家比较重视,跟他合作的话,范剑一家想找许望秋电影的麻烦也会有所顾忌,至少不敢明目张胆的找麻烦。

  许望秋记得德间康快与中国合作的第一部电影是《一盘没有下完的棋》,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第一部合拍片。这部电影是由德间与北影厂联合拍摄,发行于1982年。该片以围棋为纽带,讲述了两个围棋世家三十年的沧桑变故,是一部反东瀛军囯主义题材的影片。

  许望秋记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hl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